在元江县曼来镇通达小组,有这样一个人,退休8年多,可他一直很忙碌,不管走到哪里,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熠熠生辉的党员徽章。他带领百姓宣教队,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只为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方针政策传递给千家万户;在与群众面对面理论宣讲的过程中,他们创新观念、创新形式,用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语言,把党的理论政策真正讲到群众的心坎里,帮助群众解疑释惑,为元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他就是张有华。

张有华将民族歌舞、花灯说唱和政策宣讲结合起来编成节目,到各个村寨演出宣讲。 (资料图)
退休8年多来,张有华始终秉承着元江精神,把退休后的时间奉献给了理论宣讲事业,奉献给了他挚爱的家乡。2014年退休至今,个人编写花灯说唱65首,宣讲场次达234场,演出160场,听众达到了9万多人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荣获玉溪市2022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金奖,先后荣获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云南省抗疫最美家庭、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玉溪最美老干部、玉溪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家庭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不仅自己带头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还大胆创新,组建曼来镇百姓宣教队,带领农民群众一起宣讲;创建“主题党日+微党课”、送学上门等一批新品牌。他的事迹被各级新闻媒体报道100余篇(条),其中新华社、学习强国、农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宣传报道20余篇,民族时报、云南省电视台、云南网、云南民族网等宣传报道50余篇,玉溪日报、玉溪电视台等市级媒体宣传报道10余篇(条)。
多年来,无论是服务市民族特色宣教队党的二十大精神巡回示范宣讲,还是为各县宣讲活动,无论是市县镇安排的重大集中宣讲,还是各部门邀请的分众化宣讲,张有华都想方设法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准确翻译成群众语言,使听众在轻松愉快中理解掌握党的理论政策,让人们在掌声、笑声中获得精神洗礼。当地群众风趣地说,听老张讲课,真正体会到啥叫养耳、养心。
在宣讲中他很注重实效性,张有华是彝族,退休之前在哈尼族和傣族聚居较多的乡镇工作过,那时他就学会了讲哈尼族和傣族语言,在宣讲中,他会根据听众来确定宣讲语言,用他的话说,“宣讲必须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既要会讲汉语,更要讲好民族话。”元江县是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全县少数民族占85%以上,张有华到哈尼族村寨宣讲,就用哈尼族语+汉语“双语”讲,到彝族村寨,就用彝族语+汉语讲,每场宣讲他都能做到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宣讲,当地群众都会对他的宣讲内容入耳入心。
张有华讲得好,源于真信、真学、真用。坚定的信仰是做好党的理论宣讲工作的基础,从1970年工作一直到现在,他始终如一地学习党的理论,关注党的声音,基本上每天都能做到四必:新闻必看、网络必上、报纸必读,有心得必记。他深知照本宣科不行,空头说教不行,关键要用群众的话讲群众的事,要用群众喜欢的声音讲群众关心的事。除了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理论外,他还常到街头、路边、田间地头等地驻足学习,用心观察社会百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创作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法治、脱贫攻坚、民族团结、扫黑除恶、疫情防控、禁毒防艾、护林防火等60余首花灯说唱宣讲节目,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讲得好,来自他对家乡、对宣讲事业的热爱。张有华常说,“党和人民把我从一个小学毕业生、大队‘劁猪匠’培养成国家机关干部,虽然退休了,但我的心不能闲下来,回报家乡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党的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把党的理论转化为促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因对家乡、对群众、对党的理论政策宣讲工作的热爱,8年多来,他一直坚守在特色宣讲的第一线,把理论政策讲清、讲明、讲透,所以他的宣讲不管是在学校、企业,还是在社区、农村,都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和好评。他先后被县委组织部授予“老党员工作室”和“正能量工作室”;被县社科联聘任为社科普及宣讲团成员。
作为热土地上特色宣讲的“领头雁”,张有华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因此,他把宣讲从独角戏变为与农民群众一起通过“民族歌舞+花灯说唱+政策宣讲”相结合的合奏曲宣讲模式。2014年6月,张有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532 乐队”,意为5名队员,来自3个老年协会,由2个民族(彝族和傣族)组成。 2016年8月,曼来镇组建2支百姓宣教队,张有华主动担任曼来社区宣教小分队队长,并召集农村文艺积极分子加入。从此,他的“532 乐队”组建成了百姓宣教队,他带领着更多的农村文艺积极分子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教队从成立之初的17人,到现在已有40多人。
花灯是当地百姓较为喜爱的文艺活动之一,张有华会根据队员各自的文艺特长创作、编排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内容的民族歌舞、花灯说唱和快板等文艺节目。每当有新的政策出台,他就用汉语、哈尼语、彝语、傣语四种语言将其编成文艺节目,召集队员排练,到各个村寨演出宣讲。
创建一批新品牌,打通理论宣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张有华组织设计了适合农村实际的“主题党日+微党课”套餐,并到各个村民小组带领党员诵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宣讲元江阻击战、撮科起义等革命故事。同时,他还开展送学上门关爱到家活动,让老党员不“漏学”,截至目前已开展送学活动20余人次,此外,他还开办农村夜校,每月8日晚7:30定期在红光社区退休党员活动室为3个党支部(红光社区、泰兴一二三党支部、南溪八朵山党支部)党员授课,内容都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党的方针政策、医疗卫生、科技等知识。2020年,张有华工作室的《芒果树下微党课》获得全省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精品“微党课”第三名。
张有华常说,“组织百姓宣教队,我不图什么名利,也不要报酬,只要群众喜欢,我就会尽心尽力地去演出,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宣传好、普及好。”在基层宣讲中,他不仅是不要报酬,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退休工资贴钱服务好他挚爱的宣讲事业。为把特色宣讲讲好,每次集中宣讲前,他都会组织队员在自家院子里培训排练,为队员提供免费用餐,他负责排练,妻子则负责后勤工作;每次到各村各寨宣讲,他自费租车接送队员;每次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送学上门时,为让老党员体会到更多更实际的党的关怀,他总是带着自掏腰包购买的米、油、面条等家常用品去开展送学上门关爱到家活动。他还把自家院子改建成公益停车场,在自家院墙上安装小黑板,以黑板报的形式宣传国家各种方针政策,把学习园地办到了群众家门口,让老百姓看得见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听得见党的声音,也让党的创新理论进入寻常百姓家。(杨红艳)
|